top of page

六人聯展

2016

「在你眼前的這幅,是六人聯展。畫面中央,地平線處,以『copic』灰綠相間地鋪陳道路,此地有路亦有樹。剛鋪好的柏油路上,瀝青未乾,生產卻等不得 - - 視線稍往右上挪移,公雞戴好雞冠,以『推開』讓碳粉凸顯豐澤羽毛的蓬鬆,一對雞爪趕往對角線生蛋。照說得落在乾草堆的蛋,這幅裡,創作者則置換了乾草的材質:在瀝青與蛋之間,是『七彩迷你色鉛筆』,產於1990年代末,該物件目前由第三代所有,用途未定。『嘩!』地攤開,如同適宜加速的滾輪,其中同樣具有世代象徵的,非『圓型立鏡』莫屬,一面照鏡,一面貼圖,等比例放大唇形,輪廓線因輕鑿的來回,愈顯深邃...... --(六人聯展,2016)」

這是一個嘗試與受訪者,一同回溯並理解、記敘個人「美術課」記憶的歷程,也是「談到美術課系列一」。「六」,是在國文課常見的好數字,「六人聯展」希望讓人一到三樓看展,就帶著「是哪六位?」的好奇走動。

在「情景遊戲」中的「六人聯展」,試著討論:如果替代空間能作為回應或補償『美學教育/美感經驗』的方法之一,有沒有可能,從邀請臨近地域的人回溯「你最有印象的一堂美術課…?」開始?開放的問句,漫談的回溯,被淘選浮現的,是材質、課堂作業、或是團體與老師關係…。座落於久遠記憶的視覺藝術課程,鑲在個人長成,多年後提及,也許以此試勾勒求學時的創傷經驗/成就感-與此刻對藝術空間-的個體連結;也試想:當我們嘗試在展覽計劃中聚焦一地,那麼系統化-又同時由個體實行的美學教育裡,個人經驗也能回應『展覽之於在地人』的想像嗎?

在這裡,也有個特有遊戲規則,就是,除非受訪者不願意被記錄其口述回憶,不然,一但對話開始,沒有一個人的美術課記憶是無法被紀錄/記敘/討論的。即便課堂內部的課程內容、教學者長相、乃至於課堂以美術材料鬥毆等都無法再記起,我們應該還是可以遙想這些失憶-對應到整體全(學)科課程架構的位置、或是不被記憶的理由,也更可以直問「此刻生活與美感經驗的關聯又是如何?」。嘗試以不同視角回應「在地」和「美術白痴」等詞彙。更何況大部份的狀況是,說完「我只記得」之後,會緊接著帶出平均4.53個故事內容。「如何理解『視覺藝術』與『個人』的關聯?)一命題,或許能在回望僅僅20餘年前的時光時,釐出一些線索。 

「情景遊戲 A Conditioned Game」

策展人| 孫以臻
藝術家| 朱雯儀 洪芷寧 彭奕軒 張卉欣 徐孟榆 無國界客廳
視覺設計|方曲

開幕| 2016/10/29 19:30 
展期| 2016/10/29-2016/11/20
地點|水谷藝術 (台北市萬大路322巷6號)

主辦單位| 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 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特別感謝| 加蚋仔在地團體六庄、南萬華的日常FB、萬大國小六年4班與江柔慧老師、長泰街土魠魚羹 周吉良
指定輸出 |  Avocado 數位微噴輸出

 


策展概念

「你們的那檔展覽只要是跟這個地方有關就可以了!」水谷藝術的阿彭這麼和我說。

  無論各藝術空間的經營團隊是從什麼原因或者理想行至今日,延續著台灣起於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思維以及近年各種國家文化與文創產業政策,至今,台灣的藝術替代空間在藝文補助的推波助瀾之下,與在地社區「發生關係」幾乎成為自然而然抑或是不得不然的常態。

  水谷藝術成立於2014年,是南萬華地區重要的藝術空間。然而實際上南萬華並非源自於一個範圍明確的行政區域或者實體社區,它或許更接近一群人因為日常生活的各種相近而逐漸形成的社群關係。應水谷藝術的邀約,「情景遊戲」是由一組外地來的展覽團隊策劃,我們借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進駐南萬華,在情、景、人既疏又緊的處境中短暫而積極得介入在南萬華的在地社群與藝術空間之間。身處在台北這座現代化城市,面對快速變遷的城市空間、逐漸瓦解的人際關係網絡和「被成為」文化與產業的日常和記憶,透過這檔展覽,我們在一次次的遊戲當中一再得向他們發問:「此刻的水谷藝術之於南萬華地區和此地的社群關係,還可以如何又如何?」而「相較於過往,藝術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在此當下可以是什麼困境下的替代方案(alternative way)呢?」。

  然而,「沒有什麼比一個玩性大發的遊戲者更為自由,同時又更為受限了。」遊戲者的創造力和侷限同時來自於被給予的情境和被訂定的規則,所以無論最終遊戲於此的究竟是誰─或許根本玩成一團而有了新的「我們」─情景遊戲最好也就為期三周,三周就好,然後我們從水谷藝術原地解散,接下來看應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bottom of page